朱子很强调修养工夫,在修养工夫之中,特重视敬的工夫。
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道德。他说: 孔子恶神权之太昌而大扫除之,故于当时一切神鬼皆罢弃,惟留天、地、山川、社、稷五祀数者,以临鉴斯民。
或许是认为民族问题引发的纠葛过多,梁启超吸收国民的观念以取代族民的观念。这本著名的书,实在我们于武昌棉纺厂召开那次议事会之后立即写出来的——它是张之洞反抗康有为雅各宾主义的宣言书,也是他的‘自辩书。这事实上也是反对以夏商周的政治变迁来为三统说做依据。章太炎认为正是因为满族长期排斥汉族,养尊处优,适成为其自我毁灭的祸根。在写作方法上,他主张科技变革和政治变革分道而论。
他讽刺康有为说:向之崇拜《公羊》,诵法《繁露》,以为一字一句解神圣不可侵犯者,今则并其所为复九世之仇而亦议之。[99] 章太炎亦以世界各国的历史特别是日本的历史为例来论证暴力的合理性。对自然界的万物而言,仁的实现便是爱物,即尊重一切生命。
如果说,现代新儒家在以西解中的框架内,更多地着眼于西方式的民主,那么,在文化多元化的开放时代,现代民主的形式更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同时更具有包容性。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儒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并且有不同的发展形态。所当然是从价值上说,即存在之应当存在者,是价值诉求的问题。学校(各级学校、书院等)固然很重要,但学统主要是通过教化以各种方式渗透于社会和家庭,深入民众之中。
如果要从传统的角度、用传统的方法研究国学,也要与现代学术接轨。其特点是走出意识形态和实用的路子,从哲学理论层面探讨儒学的本质,建立现代新儒学。
现在,这种条件出现了。要阐明儒学的意义,需要深入先哲的心灵世界,通过体验的方法,领会其生命意义,从当代的问题意识出发,开展深层对话,以解决儒学与政治、宗教的关系问题。儒家所主张的道统,实际上被虚化,进而被利用,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这就是所谓官方儒学。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万物是人类的朋友,对之应有普遍的同情、尊重和关怀,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民而爱物,以及张载所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所谓文化问题的最后解决,就是用西学取代儒学,这也就是全盘西化的含义所在。既然仁是心之全德,即包含其他德性的最高德性,因此,人便是以仁为其核心的德性主体。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儒学的核心价值何止这八种。如前所说,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以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为中心,所谓个人尊严,也是建立在权利和利益之上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其间有双向的价值联系。一方面,自然界的生命创造的法则即天道,赋予人而为仁,人类作为大自然之子,对自然界应有亲近感和敬畏感,这是仁的首要内容。
但它是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则是另一个问题。由于没有也来不及对儒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反思,因而无法揭示儒学的内在本质和现代意义。
牟宗三则是消化康德,即用康德的实践理性解释儒学,由此建立起完全理性的道德的形上学。反过来说,仁是有理性形式的情感,具有共通性、普遍性,既不是杂多而易变的心理经验,也不是纯粹个人的主观兴趣之类,故称之为理性情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孔子开始,仁就是仁学的核心范畴,核心范畴就代表核心价值。新儒家的哲学,是接着传统儒学,特别是宋明儒学讲的,主要有两派,即新理学与新心学。我们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离开多元文化的格局发展儒学。一、儒学现代发展的时代特点 众所周知,近现代以来,儒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理性主义者认为,情感是经验的、实然的或心理学的,因而缺乏普遍必然性。文化是多元的,这本来是世界文明发展中早已存在的事实,但是,长久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并掌握了话语权,在当时的语境下,只有西学背景下的东方学(赛义德)或汉学(西方汉学家的贡献值得尊敬),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儒学,更没有平等的对话和理解。
儒学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多层次的思想文化系统,涉及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有些文化现象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显然不是意识形态所能概括的,比如哲学、思维方式、宗教、道德、美学、文学、艺术等层面的某些内容,就是如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迎来了这个时代。
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个人的权利,实际上是以人的利益为核心。其最高境界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颢语),即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整体和谐。
后来,实用理性之说被普泛化,认为儒学就是直接为实现利益服务,有似于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德性学说,则是从天人合一的原点出发,解决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及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目前的儒学研究,已开始突破已有的知识框架,向不同层面发展,并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是一种好现象。中国要改变落后局面,只有向西方学习。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因而有象征意义。从社会制度层面反思儒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如此,从其他方面反思儒学就更是如此。
有鉴于民族危难或民族文化的花果飘零,他们肩负起重振民族精神、重建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各自创造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儒学的现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儒学中的情感因素,基本被排除了,其背后的影子,就是康德的纯粹理性。
但是,应当承认,正如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一样,在各少数民族中,儒学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也是广泛的。在儒学中,心是主体范畴,心德表示人是德性主体。
西方和海外一些学者,将儒学视为一种宗教,或从宗教的意义上看待和使用儒学,所谓文明对话,主要是从宗教文化的意义上说的。西方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代表先进的社会制度,因而是进步的。这是敬的本义,敬的所有其他意义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所谓一体,有两方面的意义。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首先面临着制度的转型,而儒学未能提供这方面的新学说。这并不影响不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儒家的仁,则是理性化的情感或情感的理性化。但是,由于对情感的看法不同,因而其结论也就不同。
所有这些,都是从现有学科分类的角度说的。我们承认,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私人情感,又有共同情感。
发布评论